1-3 痛失慈母
杜文卿也做過不少行業,最初是在茶館內做「堂倌」,後來又在海關衙門內做些苦力的工作,在碼頭替人搬運貨物,有時又擔些米糧在街上擺賣。後來和朋友合作,開了一間叫「永昌」的小米舖。
這間小米舖的地方,只是一間陋室,後面是貨倉兼老闆的臥舖,前面間了一塊木板,中間放了一塊橫板,便算是櫃檯。永昌店小顧客稀,但杜文卿總算做了老闆,只好拚命捱下去,尋求餬口的微利。
杜月生真是生不逢時,他出生的時候,正值滿清由盛轉衰弱的年代,國弱民窮,災禍連年。他出世不久,上海先是碰上了旱災,春苗因為缺水而不能生長。一八八八年七月開始,又來個雨災,一連下了四十五天的雨,存倉的穀糧腐爛,田中的稻米被雨水沖走了。水災之後,病死餓死的人很多,路上多的是「倒路屍」。有些朋友多年沒有見面,在街上碰到了,互相問好,其中一位因為飢餓得很,在談話間突然暈倒,另一位想伸手扶他,一彎腰時自己也支持不住,也暈死過去。路上的屍體 太多了,地方政府收無可收,只好任由屍體堆在路邊。天氣轉熱,腐屍變嗅,便因此引發一場大瘟疫。
高橋四鄉人民生活困苦,缺醫少藥,杜月生媽媽見鄉間盡是浮屍餓殍,只好收拾一切,揹着剛滿一歲的月生,赤足走了二十多里路,到楊樹浦投奔丈夫去了。
可是杜文卿的米舖生意也不好。因為附近出現糧荒,造成穀物一日數漲,賣出了的米,無法補貨。但若果關門不賣,又怕賊人來搶。正在不知如何是好之際,妻子卻帶了孩子到來,真是既喜且憂,今後的生活,如何是好呢?杜文卿太太見狀,也是啼笑皆非,自己這名米舖老闆娘,居然也會有「巧婦難為無米炊」之嘆。
還好,當年的楊樹浦,是中國第一個開發的工業小城。
上海是個對外開放的港口,容易接觸先進、新奇的事物,以及吸收外國的工業和科技。最早發展的生意,是賣洋布的商店。一八五零年左右,一間名同春洋貨號啟業之後,賣洋布的店舖陸續開業,形成了洋布商行的中心。洋布的發展,當然帶來了織布業的工廠。
洋布之後,第二種生意便是五金行業。一八六二年有位名叫葉澄衷的人,開了一間順記洋雜貨號。
在一八六九年之後,機器工業也發展了起來。一八七六年時,一間名發昌機器廠更在申報上刊登廣告,說他的工廠可以製造小火輪,船上的任何機器也可以生產製造。
一八八一年時,一位傑出的中國商人黃佐卿,開設了一間公和絲廠,這是民族資本在上海最早創立的近代機器繅絲廠。
因為上海工業頗為發達,為了維持生活,杜文卿太太便自告奮勇對丈夫說絲廠女工收入好,倒不如讓她去試試。杜文卿聽了,極力反對。第一,太太鬧有了身孕,而月生只有一歲多,要人照顧 ; 第二,工廠的生活,比牛馬更苦,恐怕太太捱不住;第三,杜文卿要面子,堂堂男子漢,居然連妻兒都照顧不了,還要妻子拋頭露面,實有點說不過去。
但為了生活,杜文卿經不起太太的苦苦哀求,只好向現實低頭,讓太太出外工作。杜太太挺着大肚子,拋下月生到工廠去做檔車工,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實在是非常辛苦。早已身體孱弱的杜太太捱得面青唇白,皮黃骨瘦,累出了一身毛病。
一八九零年,杜月生剛滿兩歲。那一年夏天,上海發生了霍亂,街上、路上、溝渠中都堆滿很多染病死去的屍體。霍亂菌雖然沒有襲擊杜家,但杜太太因為捱得很吃力而早產,生下一名女嬰,產後因為失血過多,煎熬不住,丟下了丈夫兒女三人便去世了。
杜文卿眼見妻子去世,真是痛不欲生。眼看一雙稚齡子女,日後的生活如何是好呢?為了減輕負擔,他只好犧牲女兒,將這個未足月的千金,送了給一戶寧波籍的黃姓商人,就這樣杜月生和妹妹,從此分開了。
日後杜月笙奮鬥成功,很渴望和妹妹相會,屢登報章尋找分別多年的妹妹,一直以來冒充是他妹妹的人有很多,但親妹妹始終遍尋不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