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rumble.com/c/c-396515
☆ 藤農線上書籍 ☆

1-9 中國親子關係病態痴纏

        中國人父母跟歐美洋人父母的育兒方法極不同。洋人父母多渴望子女成年後就盡量獨立,與父母分開住,為自已的財政負責,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追求自己的夢想。但中國人的父母多渴望子女成年後也盡量不要獨立,無論在財政上、思想上和個人行動上,中國父母不是希望子女像自已(故「不肖」就等同不孝),就是希望子女按着父母的特定意願如何不像自己(比如自已英語不好,就不惜代價要子女英語好),父母總想跟子女永遠保留着糾纏不清、互相倚賴至死,最好是長尊幼卑的關係。為深化子女對走向獨立的恐懼,父母不時會提醒「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
        在西方,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沒有中國式親子關係那樣痴纏,那是幾個重要原因。一是在在基督宗教(Christianity)中,父母只是上帝和子女之間的橋樑。人的終極父親是天父,而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但中國人則多視父母為自己肉身甚至靈魂的終極來源,而傳統的父母更因而視子女為自已的財產,可支配終生,生殺予奪。洋人由於有天父作為自己與父母之間的緩衝,所以兩代之間的關係,沒有中國人那樣的極端糾纏,也不會對父母(或子女)的死亡感到那樣 「天人永隔」的「傷心欲絕」,較能以平常心看待。
        第二個原因是,也多少因為中國人視父母為自己的終極來源,中國的儒家把「孝」推為人生最高目標之一,這個「孝」字就像漿糊那樣把親子關係胡里胡塗的漿住,這現象在西方並不明顯。
        第三大原因是,中國社會長期奉行「小政府大家庭主義」(不就像中共那樣企圖消滅家庭,過猶不及),政府任由民眾天生天養,自生自滅,社會也長期極端貧富懸殊,民間也沒有組織像西方教會那樣較有系統的有效的協力教化或救濟民眾,因此絕大多數中國父母要含辛茹苦才能把子女養大成人,所謂「小戶人家養個孩子,受三年窮」是也。而極多中國父母,也愛不時提醒子女:父母為了養育他們付出了多少多少。所謂「劬勞之恩」。因此,即使到今天依然有為數極多的中國人,把父母,特別是母親,放到極高位置。甚至連自己的人生大事也要問准父母!最近天王郭富城不就是說「母親比女朋友重要」嗎?這種把父母置於自己愛人之上的習慣,在許多華人公眾人物之中早已不是新聞,他們不但沒有被嘲笑為「不成熟」、「長不大」,甚至多獲推許為孝子楷模。
         加上中國父母在儒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恐嚇下,往往為了索男而完全不自量力的亂生濫生,結果令養育子女成人的任務更苦更艱鉅,這種含辛茹苦的養育很容易令子女感到對父母恩重如山,非要報恩不可,又或「父母在不遠遊」,迷信「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儘管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中國社會徹底貧富兩極,以及領導階層的優裕生活令其完全無法想像一般平民的困苦,絕大部份中國人根本沒有能力向對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報恩,多是彼此牛衣對泣,糊糊塗塗帶着無限內疚遺憾好死不如爛活一生就算,與父母共赴黃泉以擺脫苦難亦時有之,又或哀歎「子欲養而親不在」,在父母墳前「無處話淒涼」。

(本文摘錄自鍾祖康原著"中国,你憑甚麼?")    ★版權為著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