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kinghungip.net
☆ 藤農線上書籍 ☆

23. 一本鉅著在華的百年孤寂 -----讀《中國人的特性》

        1890年,在華傳教已廿二年的史密斯先生 (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1932,漢名為明恩溥)出版了《中國人的特性》(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一書,此書在往後幾十年在歐美和日本也傳誦不衰,在國外影響著幾代人對中國的認知。
        那個時候,史密斯出版了《中國的格言和諺語》( The proverbs and Common Sayings of the Chinese )一書,1899年,他出版《中國農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1902年,他在被義和團圍困於北京使館後,寫就《騷動中的中國》(China in Convulsion );1906 年返美,多番向羅斯福總統游說,終於說服美國把庚子賠款撥作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之用;辦妥庚子賠款一事後,他再臨中國,並於一次大戰後出版《中國之振 拔》(The Uplife of China )他於 1932 年在美國逝世,享年 87 歲。

中文譯本波折萬重
        《中國人的特性》一出版,法、德、日譯本隨即問世,國際間好評如潮,但在中國卻頗受冷落。中國人對知識的傳播、保存和累積已不濟到一個怎樣的地步,大抵已用不著爭辯的了,這本書的遭遇只是個很尋常的例子。
        到 1902 年,上海的作新社才按日譯本轉譯成中文出版,但看來流傳不廣,甚至博學如魯迅於 1936 年辭世前還一再訴說,「我至今還在希望有人翻出史密斯的 《支那人氣質》來。看了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幾點說得對,變革、掙扎、自做功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讚,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
(見《立此 存照》之〈三〉)〈《且介亭雜文附集.立此存照(三) 》,1936年〉
        據張夢陽的研究,大抵魯迅在 1902 年到日本留學時便看過這書的日譯本。魯迅對這本書推崇備至,他一生作品的主題也跟這書作者的觀點相當吻合。
        到 1937 年,中國社會學家潘光旦教授 ( 1899-1967 ) 在其出版的《民族特性與民族衛生》中收錄由他操刀的《中國人的特性》撮譯本。從他的自序可見,看來他也不知道過去曾經有人把這書翻成中文。
〈 潘光旦此書於 1995 年改以《潘光旦文集-----第三卷》的書名重印。〉
        直到 1995 年底,在原作出版了 106 年後,我們才有由張夢陽和王麗娟執筆,第一次從英文翻譯過來的全譯本。但同樣令人遺憾的是,他們看來也對以前的兩個譯本一無所知。
   就譯本素質而言,我的評價是:作新社譯本以文言行文,不合今人閱讀,而且從日譯本轉譯,益生謬誤,加上已絕版多年,可置之不理;潘光旦的譯本很準確很傳神,但並非全譯;張夢陽等人譯本最大缺點是有時嚴重誤解文意,唯整體而言還勉強可以。

勾勒中國人鞭辟入裡
        本書共廿七章,其中廿六章都是縷述 「面子」、「婉轉之才」、「有私無公」、「置舒適便利於度外」、「知足常樂」、「無側隱之心」等等作者心目中的中國人特性。他論中國人對外在環境怎樣木然無覺:
        『西方人不愛被人凝神注目,於從事甚麼細緻或艱難的活兒時尤甚。中國人卻不然,彷彿看的人愈多,他便做得愈起勁.....中國人雖不打罵你,也不嘲笑你,但是一雙雙沒有流露半點同情心的眼睛,也夠讓人發瘋的。』
他論中國人怎樣不愛運動:
        『在中國人眼中,運動簡直是多餘的.....他們對於外國人熱愛運動,總是難以了解。漫無目的地、平白的散散步,他們總以為有點無聊。.....至於對拚 了老命似的賽跑、比球,他們尤其大惑不解。有位廣東的老先生,看見一個外國女人打網球便問她的傭人,「妳主人這樣為了一個小毛毯趕來趕去,人家到底給她多 少錢?」』
他論中國人有怎樣超人的耐性:
『中國人的忍功,比任何民族都要強。以前一個老童生,一直考到九十歲,不考中不止,不考死不止,非極有耐性的人決做不到;功名利祿一類的解釋是不中用的。中國人善忍耐是天性,一如糜鹿之善走,鷹隼之善視.....。』
他論中國人怎樣不求準確:
        『.....例如一斗的土地究有多大,便誰也說不上來,反正就是每個地方不同。貪官污吏向鄉民納糧時便借此上下其手,從中漁利,好在中國人耐性好,否則革 命早就來了......在中國一斤名義是十六兩,實際卻只給十二兩,而且這是公開這麼做的,因此又談不上是欺騙,人們至多也只會視之為這個行業中的「老規 矩」.....「我想中國第一代的化學家做實驗時會把「一、二十個微粒」和「好幾十個微粒」相混,結果引致爆炸以身相殉的不在少數。』
他論中國人怎樣欠缺同情心 :
        『對溺水的人不予營救,令在中國的外國人大為吃驚.....在中國旅行,讓人刻骨銘心的是,沿途的人見陌生人不肯幫忙.....當你身陷困境時,他們卻會蜂擁上來圍觀.....』
他論中國人怎樣講面子 :
        『中國人的問題,永遠不是個關乎事實的問題,而是格式的問題,不是事實對與不對,而是格式合與不合.....缺點給人家指出來了,便會有失面子,所以無論證據多確鑿,也非要抵賴不可.....。』
他論中國人怎樣能屈能伸 :
        『在中國,「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成功就是一切。』

目光如炬的大幽默家
        民國初年著名社會學家李景超教授在農村待了好一段日子的實地調查後說,「明氏 (即作者)畢竟是過來人。他對中國農村社會的現象,可謂觀察精密,獨具慧眼,而且他那描摹入微、寫實逼肖的能力,豈但在西洋人中沒有幾個可以與他比擬的, 就是在我們自己的國人中間,恐怕也是少如鳳毛麟角吧。」
        作者不僅是個目光如炬的觀察家,更是個大幽默家,而且是戲而不失之於謔,可讓愁苦的中國讀者帶來多一點生趣。要是有人只是硬抓著他一兩個歷史資料或判斷上的明顯謬誤而對這本書放言貶損,實在是大不幸。
        中國人若有這樣一本幫助了解自己的經典也不看,又或是看了還是不反省、不自新,恐怕唯一的解釋就是這是中國人吧。
〈原載於1996年香港《星島日報》,本文引用原文部分取自潘光旦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