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kinghungip.net
☆ 藤農線上書籍 ☆

2-1 啟蒙讀書

         張氏為人堅強,她首先將米舖賣掉,籌了一筆現款,買了一副棺木,攜着月生,扶柩回鄉去。杜文卿和妻子一樣,也沒有落葬的地穴,張氏和杜月生兩人,紮些稻草,將靈柩暫厝在杜家花園荒山上。夫妻兩人,雖然沒有同穴而葬,但兩人總算並肩而厝。數年之後,在兩副棺木之中,長出了一棵黃楊樹,長得極之茂盛,相傳這棵樹,至今仍然存在。
         二十五年之後,杜月生發了達,本應可以將父母的靈柩風光大葬的,但他卻沒有這樣做,因為他的舅父朱傳聲先生極力反對,認為先人死了,最忌諱是將靈柩移動,否則死者在九泉之下,也感到騷擾。其實,杜月生為人篤信風水,根據風水先生指示,杜氏夫婦浮厝的地方,是一處寅葬卯發的血地,只可以浮葬,不能入土,一旦入土的話,大好的風水地便被破壞。特別是那棵從棺木中間生長出來的黃楊樹,更是子孫後代風水的發源地,切勿移動。為了這個原因,杜月生發了達也不能好 好安葬父母,只可以斥巨資建立杜氏祠堂,以表示對祖先的孝思。
         一切安頓好了之後,張氏又攜月生回楊樹浦,租了一間小屋,和月生一同生活,平時賣點糕餅米麵,又替人家洗補衣物以維持生計,母子兩人過着度日如年的生活。
         一年之後,杜月生六歲了,應該入學讀書。張氏便罄盡所有,節衣縮食的籌了一筆錢,將月生送到附近一間私墊去讀書。當年為杜月生開學的墊師,是一位耄耋老太太,她還記得杜月生這個孩子。對於由她啟蒙的杜月生,她總是說;「月生小時候讀書,聰明是聰明的,但這個孩子呀!卻挺頑皮!」
         杜月生讀了幾個月書後,上海又發生了天災。不知為甚麼,西北吹來一陣怪風,上海四野冰雹驟降,全部的農作物受到嚴重摧毀,上海人民的生活,又受到缺糧的威脅,真是苦上加苦。
         那年是一八九四年,朝鮮因為東學黨問題,向清廷求助。清廷政府又發生了政黨之爭,慈禧太后一向把持朝政,獨斷獨行。朝廷最有勢力的官員是李鴻章,他怕派出軍隊支持韓國,會損害自己的勢力,慈禧太后和李鴻章,便反對出兵援韓。但光緒皇認為朝鮮是中國歷來的殖民地,理應派兵平亂,皇帝主張出兵,朝廷便分裂成主和派及主戰派。其實,日本人利用朝鮮半島事件混水摸魚,無論清廷主戰或主和,都會跌進日本人的陷阱。終於,在日本野心家導演下,發生了著名的甲午戰爭。滿清自從鴉片戰爭之後,已經努力現代化,清廷也撐起一個外強中乾的樣子,但今次甲午戰爭,將清廷裝模作樣的強大氣泡戳穿了。甲午戰爭之後,列強侵華的野心更加肆無忌憚,全世界各國開始覬覦我國的國土,經濟入侵中國,令農民的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
         上海的經濟,在西北一場怪風吹襲下,更每況愈下。張氏撐着的那間小店,終於擴不住了,連糕餅點心也賣不出,便只好關門,帶着七歲的杜月生回鄉下高橋鎮去尋機會。出外謀生的人,只有衣錦還鄉,哪會倒流回鄉的呢?可見非不得意,張氏也不願回鄉生活,受鄉里的白眼。
         回到家鄉,張氏憑着雙手,向左鄰右里接些衣服洗補,勉強也可以維持生活,她節衣縮食,把剩下的錢供杜月生繼續上學讀書,張氏認為這個孩子有點聰明,不好好受教育,有點浪費。但學費的支出,是沉重的負擔,杜月生上了四個月課後,張氏實在拿不出錢,月生只好輟學,在家自修學習了。
         後來在杜月生的事業中,有一項是航運的,他轄下的大達輪船公司,有一艘船下水,他以董事長之尊,在衣香鬢影的名流簇擁下,搭專船去主持下水禮,途經楊樹浦,他向朋友說;「岸上那間禮拜堂,是我小時侯讀書的地方。當時一個月學費只要五角,可惜因為家裏太窮,讀到第五個月,先母交不出學費,只好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