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藤農線上書籍 ☆

Home

杜月笙出身

         小木船靠近碼頭,杜月笙便跟隨急不及待的搭客,一窩蜂地跳上碼頭,各自踏上自己的尋金美夢路途去。當年的上海,只是一座十里方圓的小城,「十里洋場」這個外號,便是這樣得來的。圍繞住這個城的,是一條護城河,後來這條河被填平了,變成了區分華界和租界的民國路。
         圍著整個上海城的,是一堵丈半高的城牆,殘破缺裂,蒼苔斑剝,城內的是一些東歪西倒的小平房。上海城通往外面的,有四個出口,分為南門、北門、西門和小東門。杜月笙是在小東門的碼頭上岸,再往西走便是十六鋪,十六鋪之外便是法租界。這是一個介乎華界和租界的地方,是一個三不管的地帶,英國人不管,法國人不管,清政府也不插手的地方。
         當時租界仍沒有高樓大廈,外白渡橋是座平橋,泥橋城北,只是一片荒涼空地,生長着一些不知名的野草及蒼翠的蘆蒿。
         杜月笙在外灘下了船,邊走邊向人請教,哪裏是十六鋪。原來十六鋪也靠近碼頭,轉折向西走,不久便到了。十六舖的繁囂熱鬧,即時湧進杜月笙眼耳之中。這是 水陸交通的交匯點。從外灘到小東門,沿着黃浦江建有各大公司的碼頭,太古、怡和、招商局、寧紹等輪船公司的碼頭。東南以至內陸的船隻,都是泊在這個碼頭 內。          兩旁店舖林立,旅社店舖,好像魚皮上的魚鱗一般,一間疊着一間。船隻起卸貨物的叫聲,苦力們推車送貨的吵罵聲,以及商戶客人的討價還價聲,令整個十六鋪一帶熱鬧非常,從早到晚,都出現了熙來攘往的現象。
         這個從浦東鄉下地方出來的杜月笙,真感到興奮。他從來沒有見過這種熱鬧場面,更沒有聽過這麼多聲音,他走在路上,被五光十色的繁華景象迷住,正在駐足觀望的時候,突然間傳來一陣喝罵聲,原來他站在馬路中心,阻塞了苦力們搬運貨物。杜月笙即時醒覺,跳回路旁。
         當他站在路旁時,一位四十歲上下的女性,面上化了濃妝,向杜月笙招手,說:「少爺,要姑娘陪陪嗎?」杜月笙愕然,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尷尬地說:「我找張恆大水果店,你知在哪裏嗎?」
         杜月笙第一個要找的人,便是堂伯父杜阿慶,他在張恆大水果店當經理。這間水果店也很有名,那位拉客的老鴇見杜月笙傻頭傻腦,原本想敲他一筆錢,但見他既然提出張恆大水果店的招牌,便不忍欺騙街坊,隨即說:「向前走,到了第二個街口,轉左,第二間店舖便是了。」
         十六鋪這一帶地力,是著名的烟花地。勞苦大眾在這裏賣力工作,收入當然比之在鄉間耕田好得多。但離鄉別井,公餘之後無聊,這群勞苦大眾,也需要一點娛 樂。十六鋪便變成了低級的娛樂場所。賭博冶遊,風光胳旋的烟花街,內裏供應最低級的人肉市場,配合那些辛勞的短打客,以及那些剛從鄉下出來的大鄉里。杜月笙雖然初次踏足上海這繁華之地,但沿路之中,也不難明白箇中原因。十六鋪一帶充滿了熱鬧,也有各色各類的人物、官吏、洋人、商賈、小販、賭徒、騙子、盜 賊、扒竊、妓女、地痞、苦力等等,構成了五光十色的街景。
         好不容易,杜月笙找到了張恆大水果店,店門雖然細少,但生意卻很忙,杜月笙的堂伯父在店內忙碌,自己也識趣,遠遠站在門外等候,免得阻礙店內生意,杜月笙更趁此機會,飽覽附近的街景,看看上海城內的眾生相。
         最初在門外等待,以為客人走了便可以入店內找堂伯父報到,殊不知這麼一等,等了五個多小時,由正午一直忙到傍晚,店內的人潮方才散去,杜月笙的腳,早已經站得痠軟了,更何況從早到晚,只是出門時在外婆家吃了一點東西,發育時期的杜月笙,真是餓得腹如雷鳴。
         正在等得不耐煩,思前想後,悲嘆自己身世可憐的時候,杜月笙見張恆大水果店的伙計們,正在清理雜物,他忽然轉念一想,自己只是站了五個小時,而店內的伙計呢?不是也忙了五個小時嗎?如果自己是辛苦的話,那麼忙碌的伙計呢?不是更苦嗎?一念之差,又令杜月笙振作起來了。終於,他趁果店將近收舖時,走入去找 到了杜阿慶,開始杜月笙的學徒生涯。
         杜月笙因為有堂伯父的關照,他的學徒生涯也開始得很好,店裏的師傅,對他總是另眼相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