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藤農線上書籍 ☆

Home

中国,你憑甚麼?

       原本,像鳥兒那樣在慈愛中長出羽翼後振翅高飛,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不是就已經很完美了嗎?但在中國人的病態痴纏親子關係的枷鎖下,詩人白居易卻要將這美不勝收的振翅逐夢百鳥圖注入了中國人長不大的人倫關係,用以警孝!詩曰:「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裏,啁啾終夜悲。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年父母念,今日爾應知。」(《警孝詩》)如此附會,極盡撩人傷感之能事,造詩收進了許多初中教科書,對青年學生的心靈震撼不小,進一步加深了為人子女者對父母形體上的痴纏,以及沒完沒了的恩情債。
       有人能分辨小鳥怎樣子的「啁啾」就是在悲號嗎?那些鳥父母所想的可能恰恰與白居易的大道理相反,就是牠們的噩夢可能正正就是:小鳥有毛有翼之後還留在身邊幹啥。就如挪威這裏的家庭,絕大部份人在20歲或之前就會離開父母獨立,若到30歲還在父母身邊的,是稀有的怪人,到40歲還在父母身邊的,簡直會被目為生人勿近。這些,中國人看在眼裏,大概就會像白居易那樣想當然的以為這些洋父母必「啁啾終夜悲」了,但事實絕非如此,這裏想獨立的不僅是子女,父母也不想他們留在身邊。因為父母會覺得,到20歲左右還不獨立,就是不長進,而且繼續與父母同住,也會妨礙父母的私隱。這裏一年輕爸爸對我說,若孩子到20歲還不搬走,他就自己搬走,另一位孩子已經長大、繼續追求自己的寫詩志業的中年婦女對我說:非常開心孩子遠走高飛,追求自已的夢想。但從傳統中國人看來,若孩子20歲或之前就離家獨立,隨時會被指「叛逆」、「忤逆」、「不聽話」,或「有毛有翼」,若到30歲還與父母同住的,則被譽為「聽話」,到40歲還在父母身邊的,則屬「敬老不忘本」。
       中國父母除了擔心子女不孝,命名時還要用一個「字輩」把子女(特別是男丁)串在一起,讓他們不要忘記也讓所有人知道大家是來自同一個鳥窩,從而起到互相提攜、互相約束、榮辱與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家族化、集體化作用,這令中國人在社會上行事更不敢「輕舉妄動」,進一步摧殘中國人的獨立性,進一步強化中國人在政府崇尚自生自滅的治國之道下為求家族獨善其身的「有家無國」反社會行為。
(本文摘錄自鍾祖康原著"中国,你憑甚麼?")    ★版權為著者所有★